第一次接觸到鍾理和這個名字是在小學,那時候參加一個夏令營,其中放映電影"原鄉人",由當時最紅的二秦二林中的秦漢、林鳳嬌主演,這部1980年上映的電影比我年紀還要大,講述的是作家鍾理和傳奇的一生,從年輕時帶著不被家族社會認同的愛人遠走他鄉、返台後貧病交迫卻仍堅持寫作、生命最後一刻仍在修改文稿,因此被稱為"倒在血泊中的筆耕者"。觀影後才發現這位男主角竟然同是美濃人,並且在靠近黃蝶翠谷的笠山,有一座以他為名的紀念館,收藏著他生前的手稿。
![]() |
鍾理和紀念館中的銅像 |
鍾理和(1915-60)出生於屏東高樹,出生於地主家庭。18歲與家族遷居至美濃笠山山麓經營農場,於此結識了他此生的靈魂伴侶與孩子的母親,鍾台妹。台妹是農場長工,階級差異與同姓(即使沒有血緣關係)使兩人感情不見容於早期保守社會,時值日本統治台灣時代,鍾理和抱著對祖國的仰慕之情隻身前往中國。三年後,返台帶台妹共赴中國,遠離不被宗族認同的家鄉,回到"原鄉"。鍾理和在其著作"原鄉人"中提及:"原鄉人的血,必須流回原鄉,才能停止沸騰",實可描述當時欲脫離異族統治回歸祖國之心情。

然而,在中國的日子並不如想像中順遂。以為回到了祖國,卻因為來自日本殖民地的身分遭同胞歧視;日本戰敗後,台灣人更被視為亡國奴,在中國飽受羞辱之苦,對祖國的嚮往從此破滅。於是偕同妻小回到美濃笠山山麓重新開始,其間心情轉變,可從作品"白薯的悲哀"一探究竟。
戰後台灣也是百業凋零,靠著在中國習得的普通話,鍾理和覓得了中學教師一職,但在不久後被診斷罹患肺結核,病情持續惡化下只好放棄教職,孤身前往台北松山療養院。三年期間切除六根肋骨以治病。返家後拖著病體無法勞動,有幸還能動筆寫作,此時作品以身邊小人物如農民為題材,描述他們如何堅毅面對人生中的挑戰。
長篇小說"笠山農場"於1956年獲得中華文藝獎第二名(首獎從缺),也因此結識了其他文友,開始魚雁往返,文友不但成為他養病生活中的極大慰藉,更在身後提供莫大的幫助。1960年,鍾理和因為肺結核惡化而逝世,享年46歲,辭世時正在修改中篇小說"雨"。
![]() |
鍾理和紀念館外觀 |
病逝後,文友們積極奔走,籌措經費在鍾理和故居成立了鍾理和紀念館,1983年,台灣第一座集合民間力量而成的作家紀念館正式啟用。1996年,在當時高雄縣政府支持下,在紀念館周邊設立了"台灣文學步道",立上刻有三十餘位台灣文學作家作品的石碑。
![]() |
台灣文學步道一隅 |
直至今日,鍾理和作品以多種方式流傳於世。除了文字作品集結成冊出版外,他極富戲劇化一生被改編成電影,透過影像傳播讓更多人認識這位作家。此外,他的同鄉晚輩,傑出的音樂人林生祥所屬的生祥樂隊,與鍾理和也是從事寫作的長子鍾鐵民合作,將其文學與音樂結合,創作出"大地書房"專輯。
鍾理和文教基金會於1989年成立,旨在傳承鍾理和關懷這片鄉土的心意。不僅每年舉行鍾理和文學營,也支持了台灣第一所農村型社區大學 - 旗美社區大學,將其對家鄉的情感繼續傳遞下去。
鍾理和紀念館
地址: 高雄市美濃區朝元95號 (地圖)
開放時間: 每周二到周日 早上九點到下午五點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