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
倒在血泊中的筆耕者 - 鍾理和

電影"原鄉人"

第一次接觸到鍾理和這個名字是在小學,那時候參加一個夏令營,其中放映電影"原鄉人",由當時最紅的二秦二林中的秦漢、林鳳嬌主演,這部1980年上映的電影比我年紀還要大,講述的是作家鍾理和傳奇的一生,從年輕時帶著不被家族社會認同的愛人遠走他鄉、返台後貧病交迫卻仍堅持寫作、生命最後一刻仍在修改文稿,因此被稱為"倒在血泊中的筆耕者"。觀影後才發現這位男主角竟然同是美濃人,並且在靠近黃蝶翠谷的笠山,有一座以他為名的紀念館,收藏著他生前的手稿。




鍾理和紀念館中的銅像

鍾理和(1915-60)出生於屏東高樹,出生於地主家庭。18歲與家族遷居至美濃笠山山麓經營農場,於此結識了他此生的靈魂伴侶與孩子的母親,鍾台妹。台妹是農場長工,階級差異與同姓(即使沒有血緣關係)使兩人感情不見容於早期保守社會,時值日本統治台灣時代,鍾理和抱著對祖國的仰慕之情隻身前往中國。三年後,返台帶台妹共赴中國,遠離不被宗族認同的家鄉,回到"原鄉"。鍾理和在其著作"原鄉人"中提及:"原鄉人的血,必須流回原鄉,才能停止沸騰",實可描述當時欲脫離異族統治回歸祖國之心情。



然而,在中國的日子並不如想像中順遂。以為回到了祖國,卻因為來自日本殖民地的身分遭同胞歧視;日本戰敗後,台灣人更被視為亡國奴,在中國飽受羞辱之苦,對祖國的嚮往從此破滅。於是偕同妻小回到美濃笠山山麓重新開始,其間心情轉變,可從作品"白薯的悲哀"一探究竟。

戰後台灣也是百業凋零,靠著在中國習得的普通話,鍾理和覓得了中學教師一職,但在不久後被診斷罹患肺結核,病情持續惡化下只好放棄教職,孤身前往台北松山療養院。三年期間切除六根肋骨以治病。返家後拖著病體無法勞動,有幸還能動筆寫作,此時作品以身邊小人物如農民為題材,描述他們如何堅毅面對人生中的挑戰。

長篇小說"笠山農場"於1956年獲得中華文藝獎第二名(首獎從缺),也因此結識了其他文友,開始魚雁往返,文友不但成為他養病生活中的極大慰藉,更在身後提供莫大的幫助。1960年,鍾理和因為肺結核惡化而逝世,享年46歲,辭世時正在修改中篇小說"雨"。




鍾理和紀念館外觀

病逝後,文友們積極奔走,籌措經費在鍾理和故居成立了鍾理和紀念館,1983年,台灣第一座集合民間力量而成的作家紀念館正式啟用。1996年,在當時高雄縣政府支持下,在紀念館周邊設立了"台灣文學步道",立上刻有三十餘位台灣文學作家作品的石碑。


台灣文學步道一隅

直至今日,鍾理和作品以多種方式流傳於世。除了文字作品集結成冊出版外,他極富戲劇化一生被改編成電影,透過影像傳播讓更多人認識這位作家。此外,他的同鄉晚輩,傑出的音樂人林生祥所屬的生祥樂隊,與鍾理和也是從事寫作的長子鍾鐵民合作,將其文學與音樂結合,創作出"大地書房"專輯。




鍾理和文教基金會於1989年成立,旨在傳承鍾理和關懷這片鄉土的心意。不僅每年舉行鍾理和文學營,也支持了台灣第一所農村型社區大學 - 旗美社區大學,將其對家鄉的情感繼續傳遞下去。

鍾理和紀念館
地址: 高雄市美濃區朝元95號 (地圖)
開放時間: 每周二到周日 早上九點到下午五點

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隱身於巷弄間的美濃手作藤椅

提到對美濃的印象,許多人的印象是油紙傘,特別是在數十年前的熱門連續劇<星星知我心>推波助瀾下(主角之一即為美濃製作油紙傘人家收養),更加深了大眾對美濃與油紙傘的連結。除了油紙傘這項手工藝外,美濃至今仍保留了許多仍被常民生活使用的精緻工藝

到美濃/在美濃的大眾運輸交通

2020年更新資訊,請見 https://ameiyomeinong.com/transportation/ 美濃位於高雄市的東北端,離高雄市區約40分鐘車程。我長年以背包客自助方式在外旅遊,深知大眾運輸對無交通工具旅客的重要性,所以本文將介紹如何搭乘大眾交通工具到美濃,以及如何在美濃活動。

曾經的菸葉王國 - 美濃菸業盛衰

美濃過去有 「菸葉王國」之稱,每到 冬天田園間一片片菸葉田映入眼簾。菸葉從1939年由日本政府引進美濃,全盛時期美濃種菸面積超過兩千公頃,由一千八百戶菸農家族種植,占全台四分之一,都是全台最高。隨著政策變遷,美濃菸葉種植於2017年初畫下句點,翠綠的菸田只能從圖片中追憶。 保證價格收購制度是造就美濃種菸業蓬勃發展的原因,在其他農產品價格隨市場機制波動時,菸葉在當時菸酒公賣局(現在的台灣菸酒公司)統一保價收購下,讓菸農獲得穩定的收入。菸葉在美濃最興盛時期,一甲菸田收益為十三萬元,而同時期公務員年薪為七萬八,高額報酬讓美濃農民於冬季紛紛投入種菸行列,造就了菸葉盛世。 種菸收入雖豐厚,過程卻很辛苦,因此菸業還被農民稱為 「冤業」。種植菸葉期間需要頃全家之力投入,即使在學孩子也不例外,照樣要分攤簡單的工作,像是徹夜顧烘乾菸葉的爐火。高度勞力需求也發展出美濃菸農間的特殊制度: 「交工」。採收菸葉需要大量人力,無法單憑一個家族之力完成,因此幾戶人家依親屬或地緣關係組成 「交工小組」,每戶各出幾個人力,輪流到小組成員家採收菸葉。 此乃交工,交換工人之意。美濃籍音樂人林生祥早期的樂團 「交工樂隊」,名字即由此來。 採收之後的青綠色菸葉不能直接繳給公賣局,而是要先行烘乾成金黃色,才能運送到繳菸廠,讓公賣局依照品質等級,給予相對應的報酬。美濃平原開始出現一棟棟菸樓,作為烘乾菸葉使用。菸樓為兩層樓高建築,內部空間掛上一串串菸葉,藉由燒柴火提升溫度,再由下方的鐵管傳熱到整棟建築。烘菸至少十幾天不間斷,因此爐火也十幾天不能熄滅,此時家中成員輪番上陣顧爐火,24小時輪班,也讓美濃冬夜燈火通明。後期引入烘乾機器設備,至此再也不用人力徹夜守爐火,大大降低了負擔。 菸農於菸樓作業景象(美濃客家文物館菸樓模型) 菸葉在美濃超過一甲子,也影響了美濃幾代人的生活。菸農家庭付出勞力,菸葉則回報於足以養活一家人吃穿、孩子求學的收益。在辛苦工作下,長輩總是告誡孩子們要好好念書,有本事往外發展,才不用待在鄉下繼續種菸,這時菸葉成為了刺激孩子們好好念書向外發展的推力。孩子們可能是聽從長輩教誨,也可能怕了菸事,莫不以唸書為第一志向,有能力者不是捧公家飯碗,就是出國深造,也成就了美濃三多: 老師多、公務員多、博士多。 隨著全球化發展,台灣政府急想與國際接軌,美濃菸業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