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
Week 4: 白玉蘿蔔終落土(1) - 施肥

經歷了前三週的整地與等待地乾,終於可以進入到下一個階段,正式種下白玉蘿蔔。由於有好幾個步驟,所以會分成幾篇敘述。

大抵是施肥->第二次打田->播種->分行
將肥料均勻散布在田間,再出動火犁打田將土翻鬆,同時將肥料攪入土中;接著均勻灑下蘿蔔種子,最後以中耕機分隔出蘿蔔生長的空間。大功告成!

本來預計一個早上就可以完成的工,卻讓我們從早上七點開始,歷經中間的兵荒馬亂,晚上七點才結束。先來個Before & After對照

播種前 7AM 29 Oct
是同一片田沒錯,上圖的空汙太厲害了><
播種後
首先是施肥。
這幾個步驟不是我們可以獨立完成,需要借重其他農友的農機,一環扣一環步驟不能亂,時間也要互相搭配。為了趕在火犁來之前作業完成,我們七點前就到田邊,準備我們可以自己做的第一步,施肥。

用的是台肥43號,因為其著重磷成分。肥料主要是氮磷鉀三種成分,不同的成分分別有異於植物的不同部位生長,所以在栽種過程中要選用不同的肥料。

一包肥料就重達40公斤
本來以為要用土法煉鋼的徒手灑肥,將肥料裝在水桶裡一瓢一瓢灑在田裡(哪裡學的),多虧了前輩有專業灑肥機器,雖然還是人工作業,但藉由農機輔助,可以使肥料更均勻也更省力地灑在田間。

都市俗如我第一次看到肥料長什麼樣子,原來是一粒粒的。本來想伸手摸觸感,但前輩說會扎手就作罷。

裝好裝滿的噴肥桶大概重40公斤有吧(看看原本40公斤的肥料袋只剩下一點,再加上機器重量),右上自然是裝滿的肥料,右下方是動力來源的機器與汽油,中間的背帶、背帶旁的操縱桿可控制噴量大小,還有左邊的噴管組成了這台機器。

在正式操作前有個小插曲。對農事一切都十分好奇的我,儘管前輩一直告誡裝滿的機器很重,我還是堅持要試背體驗到底有多重。就像舉重般,在抓舉時成功,卻敗在挺舉。背起後覺得還好呀,哪有很重,我可是很粗勇的呢!然後試著往前走,結果一個重心不穩,背後40公斤的力量拉著我往後倒,我就倒頭栽跟著機器摔在地上,還好機器先著地保護著我,只有手為了撐地而有一點點磨擦。所以好孩子不要學姊姊妄自行事又逞強喔
謝謝機器保護我>///<

禁不起我一再要求要親自體驗使用機器,前輩只好在肥料剩一點沒那麼重時給我嘗試(真的摔不怕耶)。背起機器,按照前輩指示開機,操縱噴量桿,然後感覺到馬達在背後震動著,頓時有些手忙腳亂,還是慢慢地邊擺動手上的噴管、邊一步步往前走。當噴嘴噴不出來時,還要搖晃著筒子裡的肥料使其均勻洩出,直到完全用罄。
摸索著如何控制操縱桿

肥料灑在田間
灑完肥料後,我們等待著火犁進行下一步驟,打田。從七點半等阿等,前輩說現在是大月,正是農民需要火犁打田的時刻,供不應求的賣方市場只好耐心等待。平常總是把時間填滿的我,突然有了一段不知要等到何時的空檔,一開始是煩躁的,煩躁於沒有盡頭的等待;但倚靠著車身坐下,看著前面的田以及遠方的山,突然意識到自己已經多久沒放空,沒好好地跟自己對話,然後感到平靜。

等到十點,接到原先約好火犁主的家人電話,說早上不來了,下午吧
不但打亂了原先去苗栗的計畫,也不知道下午也沒那麼順利...
(待續)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隱身於巷弄間的美濃手作藤椅

提到對美濃的印象,許多人的印象是油紙傘,特別是在數十年前的熱門連續劇<星星知我心>推波助瀾下(主角之一即為美濃製作油紙傘人家收養),更加深了大眾對美濃與油紙傘的連結。除了油紙傘這項手工藝外,美濃至今仍保留了許多仍被常民生活使用的精緻工藝

到美濃/在美濃的大眾運輸交通

2020年更新資訊,請見 https://ameiyomeinong.com/transportation/ 美濃位於高雄市的東北端,離高雄市區約40分鐘車程。我長年以背包客自助方式在外旅遊,深知大眾運輸對無交通工具旅客的重要性,所以本文將介紹如何搭乘大眾交通工具到美濃,以及如何在美濃活動。

曾經的菸葉王國 - 美濃菸業盛衰

美濃過去有 「菸葉王國」之稱,每到 冬天田園間一片片菸葉田映入眼簾。菸葉從1939年由日本政府引進美濃,全盛時期美濃種菸面積超過兩千公頃,由一千八百戶菸農家族種植,占全台四分之一,都是全台最高。隨著政策變遷,美濃菸葉種植於2017年初畫下句點,翠綠的菸田只能從圖片中追憶。 保證價格收購制度是造就美濃種菸業蓬勃發展的原因,在其他農產品價格隨市場機制波動時,菸葉在當時菸酒公賣局(現在的台灣菸酒公司)統一保價收購下,讓菸農獲得穩定的收入。菸葉在美濃最興盛時期,一甲菸田收益為十三萬元,而同時期公務員年薪為七萬八,高額報酬讓美濃農民於冬季紛紛投入種菸行列,造就了菸葉盛世。 種菸收入雖豐厚,過程卻很辛苦,因此菸業還被農民稱為 「冤業」。種植菸葉期間需要頃全家之力投入,即使在學孩子也不例外,照樣要分攤簡單的工作,像是徹夜顧烘乾菸葉的爐火。高度勞力需求也發展出美濃菸農間的特殊制度: 「交工」。採收菸葉需要大量人力,無法單憑一個家族之力完成,因此幾戶人家依親屬或地緣關係組成 「交工小組」,每戶各出幾個人力,輪流到小組成員家採收菸葉。 此乃交工,交換工人之意。美濃籍音樂人林生祥早期的樂團 「交工樂隊」,名字即由此來。 採收之後的青綠色菸葉不能直接繳給公賣局,而是要先行烘乾成金黃色,才能運送到繳菸廠,讓公賣局依照品質等級,給予相對應的報酬。美濃平原開始出現一棟棟菸樓,作為烘乾菸葉使用。菸樓為兩層樓高建築,內部空間掛上一串串菸葉,藉由燒柴火提升溫度,再由下方的鐵管傳熱到整棟建築。烘菸至少十幾天不間斷,因此爐火也十幾天不能熄滅,此時家中成員輪番上陣顧爐火,24小時輪班,也讓美濃冬夜燈火通明。後期引入烘乾機器設備,至此再也不用人力徹夜守爐火,大大降低了負擔。 菸農於菸樓作業景象(美濃客家文物館菸樓模型) 菸葉在美濃超過一甲子,也影響了美濃幾代人的生活。菸農家庭付出勞力,菸葉則回報於足以養活一家人吃穿、孩子求學的收益。在辛苦工作下,長輩總是告誡孩子們要好好念書,有本事往外發展,才不用待在鄉下繼續種菸,這時菸葉成為了刺激孩子們好好念書向外發展的推力。孩子們可能是聽從長輩教誨,也可能怕了菸事,莫不以唸書為第一志向,有能力者不是捧公家飯碗,就是出國深造,也成就了美濃三多: 老師多、公務員多、博士多。 隨著全球化發展,台灣政府急想與國際接軌,美濃菸業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