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
美濃必吃客家料理 - 傳統篇




來到美濃,除了名聞遐邇的粄條之外還有哪些不容錯過的特色菜餚? 本篇文章將介紹傳統口味與美濃客家代表食物,分享在地人觀點,適合初訪美濃、想嘗試客家口味的朋友按圖索驥。

依我個人經驗,向外地人提到美濃,粄條與油紙傘是最常被聯想到的美濃特色,因此粄條也成為我招待初次來美濃的朋友必嘗食物。也別以為只有觀光客才會吃粄條,粄條更是旅外美濃人的鄉愁所在。以前在外地求學工作,久久回美濃一次一定要嘗上一碗粄條才算完成返鄉的儀式。街上的粄條店也是早早就營業,因為有些在地人也把粄條當成一天的第一餐。

客家話稱呼粄條為「面帕粄」,「面帕」為毛巾,意思是粄條是如毛巾般一樣寬敞的粄類製品。而「粄」即為閩南語的粿,只要看到客家食物有「粄」就是米製品。美濃粄條由在來米或蓬萊米製成,現在還有店家嘗試用美濃147號香米製成美濃粄條,各有特色,市區的美興街因為有多家粄條名店,被稱為「粄條街」。即使各家口味不一,大抵都是川燙後的粄條,淋上油蔥酥,配上幾片豬肉片,佐以白兔牌或仙鶴牌黑醋,就是一碗典型的美濃粄條。

高麗菜封/冬瓜封

小時候參加喜宴(客語稱「分人請」,給人請之意),最喜歡的一道菜餚就是高麗菜封、冬瓜封配上封肉的組合,滷汁配飯胃口大開,可以多吃個好幾碗飯。「封」在客家的意思是「滷」這種烹調方式,傳統作法是在大鍋裡底部放上甘蔗,防食材燒焦,也擷取甘蔗出水後之甜味增加菜餚香氣。接著依序放上肉類(五花肉、雞肉)、未切整塊高麗菜、冬瓜等,加入適量醬油與米酒,悶煮數小時。這道費時準備的封菜多出現於年節,使用祭祖時款待祖先的牲禮肉類,平時只有在辦桌宴客場合才有機會吃到。封菜又分為大封與小封,大封為大塊肉加上冬瓜高麗菜的澎湃組合,小封則是小塊的五花肉單獨出場。以前在北部念書時,發現北部的客家餐廳並無此道菜,後來才知道這道菜是南部客家專屬。時值今日,封菜遍布美濃粄條店,也非要等年節辦桌才吃得到了。

花生豆腐

不同於一般豆腐是用黃豆製作,花生豆腐顧名思義為花生做的豆腐,用花生混和蓬萊米打成米漿,放入模具後蒸熟,說是豆腐,還不如說是客家米食的多元呈現來得貼切。最常見的吃法是當成冷盤,淋上各家特製醬油膏,輔以花生粉與香菜,口感紮實Q彈,十分開胃。這道菜也只在南部流傳,許多外地朋友都是來美濃後才知道有這味。日前帶香港朋友品嘗,只見大家先是狐疑,接著一口接一口馬上清空盤面,大受歡迎。


豬腳
提到豬腳大家總是第一個想到同是客家庄的屏東萬巒,殊不知美濃豬腳表現也不亞於萬巒。過去吃肉不易的年代,只有招待貴賓或喜事宴客時才會端出肉品,豬腳即為高級菜餚的代表之一,現在各家粄條店也都吃得到。

野蓮

跟朋友提到野蓮總是收到黑人問號的疑問表情,直到表示野蓮就是水蓮,才看到恍然大悟接著驚嘆水蓮好吃的神情變化。除了外界熟知的水蓮,野蓮又名龍骨瓣莕菜,為美濃地區特有的水生植物,從前為生長於美濃湖畔的野生植物,需要良好水質才能生存,居民當成野菜採集。後居民發現其經濟價值而自行栽種,紛紛闢池種植野蓮,形成今日經濟規模與全國知名度。美濃獨有的野蓮也成為我介紹給初識美濃朋友的入門菜色之一,往往帶朋友先去美濃湖畔看真正的野蓮田,在品嘗上桌的野蓮時更有印象。最常見的烹飪方式是大火快炒,配上客家醬菜提味,就是餐桌上最受歡迎的美濃必點菜餚。

木瓜粄

除了上述的正餐菜色,美濃還有一項特有小食「木瓜粄」,為美濃居民才知道的隱藏版早餐。木瓜刨絲後炒熟,和上麵粉成麵糊,再於煎盤上煎熟呈金黃色。口感厚實,配上專屬的蒜蓉醬油醋,吃上一塊即有飽足感。由於作法繁雜,不是每家早餐店都有,口味受歡迎的店家更是早早就銷售一空,可見受歡迎程度。

以上是阿咩心目中最能代表美濃客家的傳統食物料理,美濃更有許多新創口味的特色餐飲,下回再介紹。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隱身於巷弄間的美濃手作藤椅

提到對美濃的印象,許多人的印象是油紙傘,特別是在數十年前的熱門連續劇<星星知我心>推波助瀾下(主角之一即為美濃製作油紙傘人家收養),更加深了大眾對美濃與油紙傘的連結。除了油紙傘這項手工藝外,美濃至今仍保留了許多仍被常民生活使用的精緻工藝

到美濃/在美濃的大眾運輸交通

2020年更新資訊,請見 https://ameiyomeinong.com/transportation/ 美濃位於高雄市的東北端,離高雄市區約40分鐘車程。我長年以背包客自助方式在外旅遊,深知大眾運輸對無交通工具旅客的重要性,所以本文將介紹如何搭乘大眾交通工具到美濃,以及如何在美濃活動。

曾經的菸葉王國 - 美濃菸業盛衰

美濃過去有 「菸葉王國」之稱,每到 冬天田園間一片片菸葉田映入眼簾。菸葉從1939年由日本政府引進美濃,全盛時期美濃種菸面積超過兩千公頃,由一千八百戶菸農家族種植,占全台四分之一,都是全台最高。隨著政策變遷,美濃菸葉種植於2017年初畫下句點,翠綠的菸田只能從圖片中追憶。 保證價格收購制度是造就美濃種菸業蓬勃發展的原因,在其他農產品價格隨市場機制波動時,菸葉在當時菸酒公賣局(現在的台灣菸酒公司)統一保價收購下,讓菸農獲得穩定的收入。菸葉在美濃最興盛時期,一甲菸田收益為十三萬元,而同時期公務員年薪為七萬八,高額報酬讓美濃農民於冬季紛紛投入種菸行列,造就了菸葉盛世。 種菸收入雖豐厚,過程卻很辛苦,因此菸業還被農民稱為 「冤業」。種植菸葉期間需要頃全家之力投入,即使在學孩子也不例外,照樣要分攤簡單的工作,像是徹夜顧烘乾菸葉的爐火。高度勞力需求也發展出美濃菸農間的特殊制度: 「交工」。採收菸葉需要大量人力,無法單憑一個家族之力完成,因此幾戶人家依親屬或地緣關係組成 「交工小組」,每戶各出幾個人力,輪流到小組成員家採收菸葉。 此乃交工,交換工人之意。美濃籍音樂人林生祥早期的樂團 「交工樂隊」,名字即由此來。 採收之後的青綠色菸葉不能直接繳給公賣局,而是要先行烘乾成金黃色,才能運送到繳菸廠,讓公賣局依照品質等級,給予相對應的報酬。美濃平原開始出現一棟棟菸樓,作為烘乾菸葉使用。菸樓為兩層樓高建築,內部空間掛上一串串菸葉,藉由燒柴火提升溫度,再由下方的鐵管傳熱到整棟建築。烘菸至少十幾天不間斷,因此爐火也十幾天不能熄滅,此時家中成員輪番上陣顧爐火,24小時輪班,也讓美濃冬夜燈火通明。後期引入烘乾機器設備,至此再也不用人力徹夜守爐火,大大降低了負擔。 菸農於菸樓作業景象(美濃客家文物館菸樓模型) 菸葉在美濃超過一甲子,也影響了美濃幾代人的生活。菸農家庭付出勞力,菸葉則回報於足以養活一家人吃穿、孩子求學的收益。在辛苦工作下,長輩總是告誡孩子們要好好念書,有本事往外發展,才不用待在鄉下繼續種菸,這時菸葉成為了刺激孩子們好好念書向外發展的推力。孩子們可能是聽從長輩教誨,也可能怕了菸事,莫不以唸書為第一志向,有能力者不是捧公家飯碗,就是出國深造,也成就了美濃三多: 老師多、公務員多、博士多。 隨著全球化發展,台灣政府急想與國際接軌,美濃菸業...